漂亮、有趣
漂亮的皮囊从来不会千篇一律,如果再加上有趣的灵魂,简直是梦寐以求。玩表最大的意义,就是一直在寻找的路上。最近偶然发现并火速入手了一块国内独立制表人原浩瑜LANGLE YUAN的独特珐琅腕表,属于那种让人眼前一亮、又价格不贵能唾手可得的“好东西”。可以说既有漂亮的皮囊,也有有趣的灵魂。
先说这“漂亮的皮囊”。整个盘面是一幅瑞土著名的马特洪峰山峦和山脚下城镇的画面。上面是淡蓝色并渐变到鱼肚白的天空;远处是金色勾勒的山峰轮廓,然后用白色、褐色等颜色微绘出山峰上的积雪、岩石、明暗变化的细节;近一些的山峦用深蓝作色,但也不是毫无色彩变化,隐约可以看到躲藏在暗处的沟壑;近处的城镇也用金色勾勒出建筑的轮廓,再微绘出灯光铺满砖墙的情景。
判断一幅风景画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,就是看能否体现出远景近景之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。这张珐琅盘面无疑达到了这样的标准,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珐琅师的绘画功力。而且整体画面的前、中、近景的色彩对比非常明显、构图也比较均衡,有些接近油画的效果,我第一眼看到就喜欢上了。
买国内小众独立制表有个很有趣的事情,可以直接联系到独立制表人本人,他也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经历和制作腕表的过程和心得。我起初也只是觉得这个盘面所描绘的景色非常漂亮,并不知其出处。跟他聊过之后,才知道表盘上那座山是瑞士著名的马特洪峰。他还给我发来了一张自己拍的照片,我才对这个表盘更有感觉。这张照片大概是傍晚时分。天色还没有完全沉下来,远处山峦的轮廓、冷峻的山岩、皑皑的白雪依然清晰可见,而近处山脚下的城镇已经亮起了灯,城镇里并没有太多彩色的霓虹,更多的是温暖的万家灯火。马特洪峰的巍峨与壮阔,倒是更凸显了城镇的静谧。这张照片有种让人想要生活在那里的感觉。
这张照片被很好的还原到了盘面上。原浩瑜起初只是根据网上看到一张照片制作了这张表盘,后来他还戴着这块表去看了实景,想必这种感觉应该很奇妙。在我看来,这种画面落脚在表盘上,是必须用珐琅来表现的。我特别钟爱珐琅腕表,除去图案绘制上技艺的差异,珐琅对色彩的表现无出其右,色彩饱和度之高颜色经年不褪。
这里不妨简单介绍下常见的以琅表盘制做工艺。除了纯色珐琅,能够形成图案的珐琅常见为微绘、掐丝、内填三种制作方法。
一般情况下,微绘珐琅最为复杂,先要在金属底盘上覆一层抗变形的珐琅色釉,然后在表面涂上白色珐琅釉,烧制出“画板\";再然后利用特制的毫笔进行绘画,表盘在方寸之间,极细的笔意甚至需要借助高倍显微镜等辅助工具;之后高温烧制使釉料溶解为一体,色彩也会更加艳丽,最后再烧制一层无色透明釉保护表面。微绘珐琅需要创作者具备精湛的绘画功底以及极高的耐心,绘画过程中如果出错,很可能就要重新来过了。
同时,烧制的过程也非常复杂。要用选定好的色彩细腻地勾勒出顺序精准的连续点,从较柔和的色彩向亮丽的色彩逐渐递进、逐层烧制,也就是说整个过程要经过多次精准温控的烧制(
复杂的图案甚至要烧制几十次),每次都有可能出现裂纹而作废。
掐丝珐琅则需要工艺师用工具将金属丝(
一般为金丝、银丝或铜丝)掐制出图案轮廓,复杂的图案同样对手工有很高的要求;然后用植物胶水固起在金属胎底上,接着焊接固定;再然后填充不同颜色的珐琅釉料后进行烧制。掐丝珐琅往往也需要多次填充釉料,从而使得最终融解后的釉料厚度与金属线高度持平(也可通过打磨减少烧制次数);另外,多次填充烧制后的釉料色彩也更饱满。我国的“景泰蓝”制品,就是通过掐丝工艺制作的,不过相比在直径只有30毫米的表盘上进行掐丝,前者要简单一些。
内填珐琅相对简单一些,则是先在金属片上通过凸雕的方式雖刻出图案,然后对下沉的部分进行填充釉料、烧制和打磨。后半部分工艺和掐丝珐琅的填釉过程差不多,主要看图案的复杂程度,通过技艺高超的微雕师之手,艺术价值就会更大一些。
现在有很多腕表作品采用了各种珐琅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制作表盘。像江诗丹顿的艺术大师系列,就有一些作品是结合了微绘、内填等工艺。
江诗丹顿艺术大师系列“灵鸟欢歌”
微绘珐琅腕表的价格极其高昂,我只能望洋兴叹,实在买不动。比如我很喜欢的一块积家翻转的梵高向日葵临摹珐琅作品,售价已是天文数字。
好在国内也有少数优秀的微绘珐琅师。我曾经就找人制作了一个千里江山图装表,笔意细致,效果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,当然定制的价格也不会很便宜。
掐丝珐琅和内填珐琅我倒是有几块,我尤其喜欢的是雅典的“船”主题的掐丝珐琅,对色彩的掌握可谓炉火纯青,而且它并非通过打磨使得盘面平整,是通过多次填釉烧制的结果,体现了一个品牌对自己作品的卓越要求。
LANGLE YUAN的这块珐琅也不简单,使用了微雕和微绘等工艺制作。我还问过原浩喻这块表的产量,答曰一个月仅能制作1~2幅,可见制作一张表盘需要多大的耐心和精力。表盘上的山峦和城镇建筑的轮廓以及“LANGLE YUAN\"Logo是雕刻出来的,然后进行打磨,从而实现了非常华丽的金色光泽质感,也给盘面增加了很强的立体感,就像这座山是悬浮于表盘的。对于这种大气滂沱的山峦,使用雕刻方法勾勒轮廓,倒是比掐丝的效果要好一些,粗细一致的金属丝反而无法展现这种山峰的峻峭。
同时,对于城镇的微雕又是非常细腻的,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座座房屋建筑的轮廓。白雪、山岩、砖墙则通过微绘的方式来表达。天空从蔚蓝到鱼肚白的色彩过渡非常自然,山体相对写实绘出了蜿蜒与壮阔的效果,城镇相对抽象一些,使用了黄、橙、棕等多种色彩来表达错落感。欣赏这块表的实物,整体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,就像我们将目光望向远方的山峦,近景的城镇就会模糊,很好的表达出远景近景的视觉效果。
我也问了原浩瑜对于釉料的选择,他表示尝试了很多种,才筛选出烧制出最满意的色彩效果。采用类似工艺,原浩瑜制作了“马”主题和“伏见稻荷”主题的两款陀飞轮珐琅腕表,色彩也很好看。原浩瑜还跟我“吐槽”,说这张马图耗光了他的心力。
接着说“有趣的灵魂”。盘面的上端是一个扇形开窗,开窗下透着一个12小时刻度转盘,通过扇形开窗中间的有一根针来指示时间,可以归类为单指针腕表的范畴。
起初对于单指针还是有点难以接受的,觉得盘面会显得单调,而且关键看时间不大习惯。后来偶然理解了它的精神内核反而有点喜欢上了。单指针被用来表达一种生活态度:松弛一些,不必分秒必争。这种感觉是惬意的,在越来越“卷”的社会环境里,这样的含意是让人向往的。
LANGLEYUAN这块珐琅腕表倒不同于常见的单指针设计,它甚至没有指针,代替单指针的是盘面窗口正中间的一根不像表针的“表针”。这根“表针”并不动,但它配合顺时针旋转的12小时刻度转盘指示时间,最小的时间刻度是10分钟。我认为这个设计非常巧妙。在静谧的画面之上,摆放一个旋转的时间轮盘,有种岁月流转、沧海桑田的感觉。如果真能在表盘上那个山脚下的城镇生活,分秒的时间应该真的没那么重要吧。
这块表是如何实现这样的读时方式的?LANGLE YUAN采购了瑞士统芯SW220并自行改造。SW220和我们更加熟悉的ETA2824/SW200机芯非常接近。在统芯里面,我比较偏爱这个机芯。相比被认为更加高级的ETA2892/SW300机芯,牺牲了一点厚度控制(
其实厚度也只有约5毫米),换来的是更高的上链效率,零件也更加粗壮,保养周期更长。我就经常能碰到使用这类统芯的帝舵、百年灵,表主“粗糙”的佩戴10年不保养,走时依然稳定。就算坏了,这个机芯也非常容易维修。
对于这块表,原浩瑜还跟我“炫耀”了一下。在今年的“钟表与奇迹”日内瓦表展期间,他把自己的几款作品带去了瑞士,其中就把我买的这块“马特洪峰”给Konstantin Chavkin(
康斯坦丁·切金)和Vianney Halter(维安妮·哈尔特)两位世界闻名的独立制表人把玩了一下,两人都表示非常喜欢,并给了他一些指导。
我们可以猜得到,珐琅表盘的制作成本并不低,一块1万出头的价格,设计新颖,还能配上改装过的瑞士统芯,这个价格挺实在的。我刷到后问了价格没犹豫就入手了,要知道之前我单单定制一个珐琅盘面都等了3个多月,价格也没高多少。拿到这块表,我的惊喜溢于言表,摆在雅典和芝柏的掐丝珐琅中间,喜爱之情一时竟难分高下。
除了“马特洪峰”,原浩瑜把类似款做成了一个系列,起名“风林火山”。这个系列还有几款我也挺喜欢,比如“冈仁波齐”“、“从林深处”、”琴瑟双鹤”等几款,图案设计的灵感都是实景或原创设计。
尤其是那款“冈仁波齐”,是一个表友定制的。据说这位表友是个股市大神,特意还定制了特有的时间转盘,根据香港股市交易时间,盘前9:00-9:30和盘后16:00-16:10使用手绘黄色饰边,9:30-12:00以及13:00-16:00使用橙色饰边。
不过毕竟很多人还是不习惯没有分钟显示,所以原浩瑜还设计了一个“风林火山”系列的新款,在表圈内外侧分别设计了两个时间刻度圈,如法炮制了两个盘面上面固定的“表针”,分别显示小时和分钟;盘面雕刻出规则的格纹图案,填以宝石蓝珐琅釉料。我第一眼见到图片也挺喜欢,希望有机会能把玩一下实物。
我不禁感叹现在的00后真是厉害,明明都是从爱好开始,我在25岁左右的年纪才刚刚接触腕表,到现在也仅仅掌握了一些腕表知识,写写文章罢了,而原浩瑜这样年轻的独立制表人已经有几年的制表经验了,并在设计自己的自研机芯,据说之前还在洛杉矶当了一段时间导演,不由令人佩服。
国表这几年确实在崛起,无论是机芯还是表壳、针面的做工都有很大的进步,雨后春笋般的品牌争前恐后,唯独优秀的设计依然凤毛麟角。希望像原浩瑜这样的独立制表人和这样的作品越多越好。
Gardner
爱表,玩表,略懂表。
表态互动
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
你买过哪些便宜有趣的表
点击下图进入精彩文章推荐
2024最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